新闻中心News

产品解决方案

河北世轩科技有限公司

地址: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绿色制造产业园区9-1
联系人:销售总监-彭经理
公司电话:0310-5763088
销售专线:15203104216
售后专线:13582303808
QQ:3451513787
邮箱:3451513787 @qq.com
网址: www.hbsesan.com

行业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新闻

古代的火锅


一入冬,天寒地冻的,吃火锅的人多起来了。有时经过一些店面,见一堆人围坐桌前,吆五喝六,热气腾腾,加之锅香四溢,还真让人觉得是一种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。

我想起小时在老家过年,桌上也必有一个“暖锅”(我老家对火锅的叫法),铜制的,中有一个烟囱似的东西,用来加炭。四周一圈凹槽,则是煮食物的地方了。这暖锅里会加入许多的菜,印象特别深的是咸肉、冬笋、冻豆腐、香菇、黑木耳等,色泽悦目,香味扑鼻,令人至今想来仍是禁不住“唾津的潜溢”(语见郭沫若《石榴》一文)了。不知怎的,这个暖锅已好多年不见了,大概早成了老古董,不知藏在哪个角落了。

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《冬天》。这篇文章比较短,容易为人忽略,其实它的感人程度一点不逊色于《背影》。里头有一段,回忆父亲用“小洋锅”煮豆腐给他们哥儿几个吃的事情:

说起冬天,忽然想到豆腐。是“小洋锅”(铝锅)白煮豆腐,热腾腾的。水滚着,像好多鱼眼睛,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,嫩而滑,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。锅在“洋炉子”(煤油不打气炉)上,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,越显出豆腐的白。这是晚上,屋子老了,虽点着“洋灯”,也还是阴暗。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。“洋炉子”太高了,父亲得常常站起来,微微地仰着脸,觑着眼睛,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,夹起豆腐,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……

朱自清不愧是写情高手。一篇《背影》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,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。这篇《冬天》,文字同样质朴无华,却也是情真意切,令人低回不已。父亲煮豆腐虽用的是“小洋锅”,但在我的感觉上,却如同小时过年看到的“暖锅”一样,在心上觉得一阵阵的暖意。

总之说到冬天,如同从前文人的“围炉夜话”一样,“火锅”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词。

火锅算是中国人独创的美食。古称“古董羹”,因投料入沸水时会发出“咕咚”之声而得名。现在各地对火锅的叫法多有不同,粤港一带叫“打边炉”,江浙称“暖锅”,宁夏则叫“锅子”。当下还有一些时尚的叫法,称火锅为“热盆景”“盆中鲜”“烫中乐”等,也颇形象。

还是不免有考古癖了。火锅这玩意儿,到底啥时候有的?

从文献记载看,三国时,魏文帝提到一种“五熟釜”,就是分有几格的锅,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,有人认为这差不多是现在“鸳鸯火锅”的雏形。到唐宋时,火锅已是相当流行。南宋林洪《山家清供》中提到一种叫“拨霞供”的美食,其实就是火锅。书中说他游武夷山,访隐士。在雪地中得一兔子,但无厨师烹制。隐士告诉他说,生个炭火炉,炉上架汤锅,将兔肉切成薄片,用酒、酱、椒、桂等调味汁,等汤开了夹着兔肉片在汤中涮熟,蘸着调味料吃。林洪如法炮制,觉得味甚鲜美,且能在大雪纷飞之时与友人围坐,随意品尝,意兴更佳,便为这种吃法取了个“拨霞供”的美名,以形容其时“浪涌晴江雪,风翻晚照霞”的美景。吃个兔肉火锅,都弄得这样有诗意,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本事。

其实从考古发现看,中国的火锅历史恐怕还要更久一些。洛阳汉墓曾出土一对铜器,当时称“铜温炉”,是一种组合器具,自上而下分别由耳杯形锅、支架、鼎形炉、炭灰盘四部分组成。锅很小巧,长仅16厘米,鼎形炉也“迷你”得很,高不足14厘米,但都是实用器。从形制看,这不是古代的“火锅”又是什么?

太原汉墓出的一个铜“火锅”造型更别致。全器由耳杯、炭炉、底盘三部分组成。椭圆形炉身四壁还雕镂朱雀、白虎、青龙、玄武“四神”,炉下四足塑成四侏儒反手共抬炉体状,相当生动。

我在陕西省博物馆还见到过这样一种器物,时代更早,是西周时期的,距今两千多年了,也是上鼎下盘的组合器,但制作更为考究。上面的圆鼎下承三个夔形足,下层为托盘,腹壁有十字形三孔(以漏炭灰),盘下三扁足为立体夔龙,夔首承盘,卷尾触地。造型这般考究的“火锅”,不消说,其享用者必定是有身份的人物了。

在考古界,过去有人对这种铜器的名称和用途还有过争议。除了“火锅说”外,也有认为它们可能作温酒之用。其中一个理由是,这些锅子太小了,若用来做火锅,要遇上食量大的,如何应付得了?后来有专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这种铜炉上发现有“清河食官”铭文,佐证其应为食器;后又做了考古实验,证明这些锅子不适合用以温酒,这种争议方才平息。



  • 点击返回头部